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別做跳入陷阱的傻瓜投資人!

別做跳入陷阱的傻瓜投資人! 天下雜誌


操作共同基金,掌管台灣一八四萬人財富,和近千萬人退休金的投信公司,是最需要高道德標準和嚴格監督的市場。但是,在共同基金產業十年蓬勃發展的背後,卻隱藏了許多弊病。投資人要如何保護自己,聰明投資基金?


天下雜誌292期 2004/2/1 文/陳雅慧.譚士屏
去年九月,美國爆發共同基金弊案,影響產業形象,也帶動美國雷厲風行的改革。《Fortune》雜誌引述美國參議員形容,共同基金業是「世界上最大的揩油組織」。


「美國的『弊案』,在台灣根本是『general practice』(司空見慣的例行公事),」一位在外商和本國投信公司服務超過十五年的副總經理直截了當地說。這位負責推銷基金的業務副總,之前在作風積極的外商投信工作,去年因長期業績高壓、客戶鉅額虧損,自己不堪承受極大壓力黯然離開。


掌管全台灣多數人的財富和退休金,本該是最需要高道德標準和嚴格監督的市場,但台灣基金界遊戲規則卻變成少數人追逐個人利益,犧牲大眾利益的叢林法則。「簡直是個吃人的市場,」一位四十多歲的資深財金記者批評。


扭曲發展的原因複雜。和台灣缺乏守法觀念、金融開放政策粗糙欠缺配套辦法、投信公司惡性競爭、投資人在乎短期報酬、監理法令僵固、監理機構規模太小、預算一再縮減都有關係。
台灣蓬勃發展的投信產業背後到底隱藏哪些弊病,這些弊病又如何影響投資人權益?


弊病一:拚績效=不實廣告
基金投資人常常看基金過去表現亮麗的績效決定投資,但過去五年,台灣每年報酬率擠進前十名的基金,賠錢風險反而更大。
年報酬率排名前十的明星基金,第二年仍保持前十名的機率只有六%,不能維持良好表現,反吊車尾,落入最後四分之一的機率高達二成二。
譬如,一九九九年報酬率第八,達八一.四%的某支基金,到二○○○年在全台一二○檔基金當中,已掉到一○八名,報酬率負五一.七%。二○○一年報酬率排名第四,達七二.一%的某支基金,到二○○二年,排名跌到一五二支基金中的一三六名,報酬率負三二.一%。


為什麼變化這麼大?
內情是多數投信公司每到年底都有基金「做帳行情」,為求基金進入排行榜名單用盡手段。譬如,集中資金投資小型股票,因股本小的股票股價容易炒作。或賣出競爭對手公司基金持有的股票,讓競爭對手績效下滑,自己績效相對提升。


投信公司對基金經理人更不惜花大錢獎勵,讓他們衝業績。擠進前十名的基金經理人至少有一百萬獎金,約相當於一年年薪;前三名,獎金更高達三百到五百萬元。


一位去年績效表現亮麗的三十四歲年輕基金經理人,年底時,天天精神緊繃。一進辦公室先上網點進基金網站,看最新績效表現,競爭者是否又追上了零點幾個百分點?


「出國休假時,手機都不敢關,天天打電話回來詢問績效。假如擠進前十名,明年公司基金就好賣,」他手上把玩著最新的紅色照相手機說。
每到年底,國內股票型基金用盡手段拚數字績效,就像施打強心針,但藥效過了就一蹶不振。


美國前證管會主席李維特(Levitt)曾嚴厲批評,「拚績效做帳,等於不實廣告,吸引無辜投資人買炒作短期績效的基金。」
在投信公司印製的精美摺頁裡,各式各樣彩色醒目的圓餅圖、柱狀圖、曲線圖顯示,基金投資彷彿穩賺不賠。
但很少人注意摺頁封底角落,幾行小一號又印得密密麻麻的字:「本公司以往績效不保證最低收益,本公司不負責基金盈虧,也不保證最低收益……。」


擁有八十年投資經驗的德國投資大師科斯托蘭尼(Kostolany),建議投資人不該被短期誇大不實的績效誤導,應從自己做起,終結這種畸形現象,「投資人不應看基金經理過去三年績效,更要看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績效。三年良好績效表現,可能只是運氣好。」


弊病二:沒有遊戲規則的淘金天堂
進入投信公司就像進入淘金天堂。到處充滿致富誘惑,沒有良好制度和高道德標準,從業人員很難不隨波逐流。


在台灣,成立投信只需三億資本額,卻要管理百億、千億資金。目前四十三家投信公司中,有十一家管理資金超過千億。
四十三家投信中,三成如荷銀、匯豐中華等是跨國金融機構投資的投信公司。剩下的七成幾乎都多少有財團背景,如中信、新光、富邦、國泰等集團都有投信公司。


「出資三億管一千億,想投資什麼,只要寫個研究報告就可以,權力和責任太不對稱,」研究公司治理的輔大金融所教授葉銀華說。
各式各樣內線消息在投信辦公室俯拾即是。走進一家本國財團投資的小型投信公司,公司人員不到一百人,研究部辦公室和其他單位沒有區隔。開放空間會議桌角落,牆上掛的白板寫著今天進出股票的名稱和價格。任何人進出辦公室都可以看到公司基金要買什麼股票,沒有防火牆和利益迴避的觀念。


一位曾任前五大投信公司的總經理,對於投信從業人員沈迷金錢遊戲,不顧投資人利益非常痛恨,他在採訪當中,多次脫口說自己是從投信公司「逃出來」。他記得,有一次祕書突然接到一位從不認識的上櫃公司財務長氣急敗壞打電話來,劈頭就問,「怎麼可以把我們股票賣掉,不是講好還不能賣?」


他立刻聯想到這是基金經理人和上市公司串通炒作股票。後來,他徹查公司所有基金持股,發現這家上櫃公司基本面不怎麼樣,但好幾位基金經理人大量買進。他強迫基金經理人把這家上櫃公司股票通通賣掉、並將基金經理人解職。


「這個工作誘惑太大,有心從中圖利,很難抓得到,」這位總經理兩年前離開投信界,現在自己開了一家投資顧問公司。
一位待過外商銀行,目前在本國證券公司工作的年輕副總經理,從不買國內股票基金,因了解股票基金經理人身處的惡劣生態。他說,「投信公司給的基本薪水不高,因為老闆都覺得已經『給你機會賺錢』。你不炒股票是笨蛋,你還以為你是蓮花呀!出淤泥不染?」


弊病三:只有投信公司穩賺不賠
投信公司還有一個不為散戶投資人知的大問題,就是投資基金的操作費用甚高,嚴重侵蝕報酬率。


一般投資人投資共同基金都不知道還必須另外付出高額費用,包括證券交易費用和經理費、銀行保管費以及其他費用。這些費用每天會直接從基金的淨值當中扣除,所以投資人不會直接感受到。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公布的統計資料,目前台灣發行四一三檔基金當中,超過一成以上基金的各種費用高達五%以上。也就是說,在微利時代,這些基金的報酬率必須超過五%以上,投資人才能獲利。


去年費用超過八%的兩檔基金,兆豐國際高科技基金的總費用高達八.六%、報酬率五.九三%,遠低於股市大盤平均報酬三三.八六%。統一奔騰基金的總費用高達八.二%、報酬率二四.○四%,也低於平均。「費用比率高,主要是因為統一奔騰的規模小,只有七億。但是,績效沒有比股市大盤好,我也已經要求經理人改善,」統一投信總經理、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林弘立解釋。


弊病四:投信公司用投資人的錢賺自己的錢
更讓人生氣的是,共同基金超高收費的背後,隱藏的可能又是另外一個利益糾結的弊病。


在投信界另外一個公開的祕密就是「交換單」,也就是投信公司主管和證券公司聯手炒作股票,自己再賺取佣金。投信公司主管承諾在某家證券公司下單買賣股票,證券公司將佣金退還給投信主管,納入主管自己的口袋。


「目前市場行情是下單一億,退佣四到六萬,」外商投信公司的高階主管指出。這位一年前總公司派來的空降主管,因大力整頓紀律,受到其他同事的排擠。


在國外,也有退佣,但卻透明化,券商退佣金額,必須用在投資人身上。譬如,佣金用來購置投信公司電腦設備,研究報告等,而且必須清楚揭露在公開說明書上。


在台灣,退佣變成龐大的個人紅包,部份投信公司為賺取個人退佣,刻意製造不必要的成交量,造成超高股票週轉率,收取手續管理費用,讓利潤滾進自己的口袋。


以去年來看,股市平均週轉率約百分之兩百,至少六成的共同基金週轉率高於市場平均,基金週轉率高,績效不一定好,反而增加投資人的投資成本。


統一奔騰基金、兆豐國際高科技基金,這兩檔基金的年週轉率,甚至超過百分之一千,是週轉率最高的兩檔基金。也就是說一年內整個基金持股內容換了十次以上。


弊病五:走馬換將,一.五天換一個基金經理人
不只基金持股週轉率高,基金經理人更換速度,更像旋轉木馬,讓人目不暇給。
一家過去由財團主導,現在賣給外商的投信公司,以前財團負責人擔任副董事長,親自主持每週一次的會議時,基金經理人排成一排,副董事長拿著基金每週績效瀏覽,看到績效不好的,就指著基金經理人說,「你這禮拜做不好下來,某某某頂你的位置。」


這家投信每檔基金都有掛名的基金經理人,掛名永遠是某某,但有六位候補經理人。參與會議的主管同情地形容,這些人就根本不是被請來,好好打一場球,反而像「救援投手」,隨時待命救急。


‧ 劣幣驅除良幣封
投信投顧公會統計,最近九個月內,有一八三位基金經理人更動,平均每一.五天就有一個基金經理人被換。面故在這樣壓力與生態下,年輕經理人為賭短線績效不擇手段。贏了是明星。輸了,換家公司,再來一遍。
早上九點,在敦化南路的星巴克咖啡廳,基金經理人匆匆點好外帶的大杯焦糖瑪琪朵,喝完就走,「公司換來換去都還是在這條馬路上,」去年剛剛從本國投信換到外商投信的一位基金經理人說。


今年四十歲的紐約人壽投資長邱華創,自己也曾是基金經理人,他觀察,「年輕的明星經理人,看好什麼股票就把全部資金重壓,完全沒有風險概念。他們真的好瘋狂,拿別人的錢在賭,完全沒有想過手中掌握的是『公器』。」


這五大弊病抽絲剝繭,投資人、主管單位和業者都各有責任。
輔大金融所教授葉銀華指出,許多投資人只在乎投信公司是否賺錢,不在乎誠信有瑕疵。在台灣,誠信明顯出問題的公司,只要能幫投資人賺錢,投資人照樣支持,造成市場上劣幣逐良幣的畸形現象,甚至變相支持業者往下沈淪,製造更大風險。


去年十二月證期會公布解除前群益投信經理人李興亞職務,因為他涉嫌用人頭戶投資股票後,又利用自己管理的基金,拉抬個人投資股票價格,等於是用大眾的錢炒股票,賺自己的錢。
許多基金經理人聽到後第一反應,「怎麼這麼笨,用自己親戚的人頭戶!」「被抓到的金額『只有』一百萬!」只取笑他作弊手法不高明,卻毫無是非倫理的反省。


一位今年二十七歲面龐清麗的女基金經理人,國內一流大學財金科系畢業,大學一畢業就獲得老闆的賞識,掛主管的名,操控幾十億資金。她覺得自己很聰明,「我用大學好朋友名字開戶。」
群益投信不是第一次發生管理瑕疵,民國八十六年,群益投信總經理葉志勇,同樣也因證期會調查涉及利益衝突,主動請辭。但去年底止,群益投信管理資產規模高達一三七八億,仍是市場上前三大投信,「主管機關辦你,投資人用錢挺你,」一位從來不買國內投信基金的證券公司副總經理講得很露骨,但也讓人深思。


一家投資群益投信基金的中小企業財務長,一月份忙著年底結算,不以為意地說,「投信公司都如此?現在太平盛世,發生危機太遙遠,萬一真有問題,看誰跑得快!」
主管機關對於投信界亂象,顯得有心無力。主管投信公司是證期會第四組,共有二十八個人,比投信投顧公會三十位專職員工還少。
早上九點不到,踏進新生南路證期會大樓,八樓政風室隔壁,是主管台灣四十三家證券投資信託公司、二○八家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的第四組辦公室。


大片寶藍隔板方正地隔出略顯侷促的辦公單位。一大早,組裡長官正在接投資人抱怨電話,「電視台投顧老師亂報明牌,政府怎麼不抓?為什麼不撤照?」
陳設簡單的辦公室裡,沒看到電視機和證券公司必備的雙螢幕股市交易電腦資訊系統。「長官怕我們上班時間亂看電視,」一位官員解釋。
十年內投信公司家數成長十倍,基金規模成長三十五倍,但證期會監管人力沒有增加。費用甚至還被削減,由一九九二年的業務費用七千四百萬,減至六千萬,今年立法院還準備刪再五百萬。


為什麼一再刪減主管單位預算,不給人,不給錢?「不能不令人懷疑,這是不是強盜利益集團運用影響力刪減治安單位預算?」一位投資人憤憤不平。


因預算緊縮,證期會辦公室裡,打外線電話三分鐘就會斷線。相較下,只有三十位員工,員工數只有證期會五分之一的投信投顧公會,一年的預算則約五千萬,和證期會不相上下。
投信投顧公會長春路新辦公室,去年花一億兩千萬元買下的新會址,有大理石牆面的堂皇門面,剛裝潢好不久的牆面,還散發原木特有的氣味。進門口的桌上堆滿隨身碟、CD音響禮品,「這是開春記者會的禮品,」負責公關的先生說。


證期會裡,一七○公分、五十五公斤,瘦高身材,穿著棗紅套裝、短直髮的證期會副主委鍾慧貞過去是四組組長,也是投信界聞之色變的「鐵娘子」。當年大動作查前群益總經理葉志勇,以及這次全面普查投信業務,都是由她領軍。


「查清楚,讓好人出頭對投信業是利多,」她信心喊話,但也承認利益團體壓力很大。
不只主管機關人力資源不足,現有法令罰責,更不足以嚇阻投信從業人員賺取非法利潤。
譬如,根據證交法一七八條,對投信公司不當業務最重的罰款,只有十二萬到六十萬元,累計可罰一百二十萬,對於獲利上億的投信公司來說,根本是九牛一毛,和國外金融犯罪所付出上億美元的天文數字更是天差地遠。


一九九九年,前法華理農投信董事長兼總經理、立委郭廷才之子郭佳誠,涉及將該公司定存重複質借,並挪為己用的弊案,四年後的現在,高等法院已判無罪,目前還在最高法院審理。


‧ 不擇手段「拚經濟」的後果
過年前,趕在立法院休會最後一天,三讀通過金融七法修正案,大幅提高金融犯罪刑責,刑期可重達七年以上,罰金可上億等。但是否能在執行面達到嚇阻、以及符合社會正義成效,仍待觀察。


目前投資人的成熟度、投資人保護相關法令、政府監理能力等,已存在的問題都還沒辦法解決。但前年下半年開始,證期會陸續開放投信經營許多新產品,包括保本基金、避險基金、組合基金、外幣計價的海外基金等。
「開放幅度很大,老實說,只擔心業者的人才和能力不足,」鍾慧貞說。
人才不知道在哪裡,配套措施也不完善,但政府在拚經濟和要與國際接軌壓力下,開放大浪一個接一個打來。「簡直胡亂開放一通,」一位中小企業負責人不滿地說。


證券投資信託和顧問法已在行政院審議,財政部新聞稿寫著,「為全力配合陳總統『拚經濟』宣示,逐步推動台灣成為亞洲金融管理中心……『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法』朝向更開放、自由的跨業經營方向。」
不只業界人才不足,主管機關的人力也嚴重短缺。證期會愈來愈依賴業者自己組成的公會利益團體來「自律」。但以台灣目前業界的誠信和專業表現,球員兼裁判的角色扮演讓人擔心。


包括,擬訂相關法案、投信投顧人員資格考試、審查代客操作資格、幫忙蒐集美國共同基金醜聞資料並翻成中文等,目前都是同業公會一手包辦。未來,在投信投顧法草案中,甚至賦予公會審核新基金、對業者停業處分等新的權力。
在金融市場,台灣正積極往「和國際接軌」路走,以為只要開放,就能與國際同步。一月財政部新春記者會上,部長林全表示,「開放讓業者更有效率經營,從產業發展看,沒什麼不好,其他國家也是如此,應尊重市場趨勢。」


但政府只管開放,卻不制訂配套方法,被批評為「不負責任」、「討好既得利益大戶」。台灣金融自由化的腳步緊追國際潮流同時,保護投資人的措施卻遠遠落後。
去年美國爆發共同基金弊案不到半年,美國財金主管和司法體系在很短時間,替投資人守住正義。


不只如此,投資人損失的錢也必須如數償還。知名的美國大聯資產管理公司(Alliance)付出二億多美元和司法單位達成和解,和解額超過大聯公司去年獲利一半以上。這幾年在台灣十分活躍的駿利資產管理公司(Janus)也同意賠償散戶投資人的損失三千五百萬美元。


但台灣呢?產業競爭愈來愈嚴酷,一般投資人如何自保?
「以前投信公司是拿小刀和劍比賽,以後是拿槍和原子彈比賽,」復華投信副總經理楊智淵形容競爭的程度。
在殺傷力愈來愈大的市場,最弱勢的還是散戶投資人。因為一般大眾,也就是薪資所得的納稅義務人,不但投資時資訊落後會賠錢,未來假如投信公司真的經營不善出了問題,還要負責善後。


「不會有問題的,就算有問題,郵匯儲金和中央銀行不會坐視不管……。你不要拿錄音機,拿錄音機我就不講了,」帶著厚厚眼鏡、略微拘謹,今年三十三歲就管理六十億規模資金的基金經理人,穿著整齊的西裝,談起投信公司的弊病時,理所當然地吃定政府。


共同基金的規模已經大到「不能倒」,但政府在危機沒有爆發前還是把利於產業發展的「開放」政策擺在大眾權益前面。
「投資人保護,我們也一直往進步市場的標準努力,」財政部長林全回答關於投資人保護政策,比起滔滔暢談金融開放政策,明顯地遠較抽象和簡短。


目前來看,改革現有基金操作的弊病,同時提出投資人保護政策,其實比「開放」,更需要明確時間表。
否則,吃人的基金市場,影響的將不只是投資人,所有的納稅義務人都可能要付出慘痛代價。


天下雜誌292期 2004/2/1

沒有留言: